“互聯網+”攪動農業市場,生鮮O2O“保鮮”路在何方?
被譽為生鮮界“黑馬”的“水果營行”,從宣稱打造生鮮界阿里巴巴O2O企業,在一年時間連開300多家實體店,到一夜關閉,可謂“來也生猛,去也生猛”。隨著“水果營行”停止運營,生鮮電商又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在中山,2015年4月初,中山市委副書記、市長陳良賢在市內召開的農業農村工作電視會議上強調,農業企業要主動適應“互聯網+”的新趨勢,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和物聯網等技術發展現代農業。如今2016年已至,在政府倡導和支持下,中山的生鮮電商到底發展狀況如何?
現狀
本土龍頭農企率先“試水”
“電商”雖然是近些年才在互聯網興起的概念,然而,中山的農產品早在10多年前,便在電商這條新路留下自己的足跡。據了解,早在2004年,民眾鎮、小欖鎮一帶的花木苗圃公司,便嘗試在互聯網展示產品,然后在線下洽談業務。當時,民眾鎮有一家主營海藻椰的企業,年營業額約8000萬元,其中約2000萬元是網上展示帶來的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