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來彩蘋果:藏身大山深處的珍稀果品
懷來縣小南辛堡鎮石洞村的彩蘋果,有2000多年種植歷史。1958年成為國宴水果,周恩來總理為該村題寫“中國彩蘋果第一村”?墒,在最近幾十年里,因多種因素影響,彩蘋果價格上不去,種植面積減少。今年,小南辛堡鎮舉辦了為期1個月的“彩蘋果采摘節”,3萬公斤彩蘋果幾近售罄。
李小永 趙軍攝
記者 趙軍 實習記者 閆雪 通訊員陳浩 石建峽
9月22日,為期一個月的首屆懷來石洞彩蘋果采摘節閉幕。采摘節期間,京津等地的游客慕名來到懷來縣小南辛堡鎮石洞村,采摘購買彩蘋果。今年該村產的3萬公斤彩蘋果幾近售罄。
而前些年,果農每年要開著三輪車到外地走街串戶地賣。如今游客主動上門,而且,彩蘋果的價格也翻了一倍,最受益的當屬果農。這得益于彩蘋果采摘節的成功舉辦。
懷來彩蘋果
石洞村坐落在懷來縣的一個山溝里。村口,周恩來總理題寫的“中國彩蘋果第一村”8個大字格外醒目。村子一側是新修的采摘通道,籬笆圍墻,墻里是誘人的彩蘋果和紅撲撲的海棠果,令來到這里的游客還沒有采摘就興奮不已。在老鄉的帶領下,穿過籬笆,進入果園,摘下一個彩蘋果,來不及擦洗直接入口,味道甘甜、純美,令人不得不贊嘆。彩蘋果和同等大小其它品種的蘋果相比重量略輕,但口感脆中帶綿。
見到石洞村黨支部書記趙忠勛的時候,他正在果園里采摘彩蘋果。趙忠勛種了3畝彩蘋果,每畝不到10棵果樹,分大日期和小日期兩種,每期樹隔年掛果,所以每年畝產不到200斤。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一畝地里有六七十棵果樹,每畝最高產的時候能過萬斤,是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彩蘋果樹都種在村旁的山坡上,由于持續的干旱,很多果樹陸續死亡,他就在原地種上了耐旱的海棠樹。
千年種植史
小南辛堡鎮鎮長李海龍介紹,經過考證,懷來石洞村的彩蘋果種植歷史已經有2000多年了。彩蘋果只在懷涿盆地的小氣候條件下生長,在其它地區還沒有發現。
70多歲的村民趙志林,家中世代種植彩蘋果。他說,由于彩蘋果樹對氣候、環境要求高,并且必須在石洞村附近的山坡上種。種植時,用新生的蘋果枝條進行插栽,10到15年后才能結果,如果在山下的平地種植根本種不活;蛟S,彩蘋果的生長條件與石洞村周邊山上的土壤以及當地的氣候都有很大關系。趙志林說,彩蘋果生長緩慢,直徑二三十厘米粗的蘋果樹的樹齡都在百年以上,產量很低,單個彩蘋果的分量很輕,他們家有100多棵樹,每年也就能賣上幾千元。
曾上過國宴
別小瞧這個頭比普通蘋果略小的彩蘋果,它還曾上過國宴。
1958年,石洞村的彩蘋果被放在了國宴上,個頭不大、紅撲撲的彩蘋果大放異彩。彩蘋果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關注,并為石洞村題寫了“中國彩蘋果第一村”,使石洞彩蘋果名播四海。
石洞村海拔高,晝夜溫差大,所產的彩蘋果甘甜,呈色鮮艷,品質極佳,名頭響亮受到天津地區居民的喜愛。由于種種原因,彩蘋果雖然珍貴,但一直沒有創造出一定的經濟效益,彩蘋果不僅個小,而且分量很輕,一直以來每公斤售價只有6元左右,珍貴程度和銷售價格不成正比。
然而,半個多世紀以來,由于氣候干燥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再加上干旱,彩蘋果種植面積逐年萎縮、產量縮減,知道彩蘋果的人越來越少。
走出困境
目前,石洞村彩蘋果種植面積約320畝,年產約3萬公斤。為了充分挖掘彩蘋果潛力,增加“彩蘋果”知名度,提高村民收入。今年,小南辛堡鎮采用“政府搭臺,農戶參與”的方式合作開發采摘園項目,創建了石洞彩蘋果采摘園,著力打造彩蘋果品牌,增加農民收入。彩蘋果采摘園位于石洞村村北,總投資約30萬元。該鎮在采摘園附近的小山上修建一個觀光亭,供游人觀賞采摘園風光,亭下建有停車場一座。同時,修建一條長200米,寬1.5米的鵝卵石路溝通采摘園和石洞村主路。在通園道路兩旁和園內種植彩蘋果的各戶地界修建竹制籬笆墻,美化環境,提高采摘園規格。
8月22日至9月22日,小南辛堡鎮成功舉辦了“首屆懷來石洞彩蘋果采摘節”,這個藏身大山深處的稀有品種才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被更多的人們享用。
趙志林說:“前幾年每斤彩蘋果的價格還不到一塊錢,今年的價格翻了好幾倍,果農們都看到了效益,第二年都準備多培植彩蘋果樹!彼M@樣的好果子能被更多的人認同,能賣出個好價錢。
小南辛堡鎮黨委書記王利生表示,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將努力培樹彩蘋果品牌,讓更多的人認識彩蘋果,了解彩蘋果,發展彩蘋果采摘旅游,改變農村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水平。